在过去1个多月里,取自意大利都灵的大运圣火,先后在北京、哈尔滨、深圳、重庆、宜宾和成都等地的多所高校进行传递,最终抵达东安湖体育公园主体育场。
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等三股势力,筑牢地区安全屏障。习近平指出,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要加强战略沟通和协作,倡导以对话消弥分歧、以合作超越竞争,切实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坚定支持彼此实现发展振兴。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不断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共同努力中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共同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第五,践行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第二,维护地区和平,保障共同安全。中方愿同各方一道落实全球安全倡议,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化解国家间分歧矛盾,推动政治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筑牢地区安全屏障。
继续发挥阿富汗邻国协调合作机制等平台作用,推动阿富汗走上和平重建道路。团结还是分裂?和平还是冲突?合作还是对抗?再次成为时代之问。实地考察,总书记深有感触: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数家珍,用心良苦。神州大地上,到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传统文化节目热播,国风音乐、故宫文创、老字号出新等新国潮逐渐升温,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一句元代的青花瓶保存下来非常少,这件藏品可以说是陶瓷中的熊猫,生动有趣,让在场的外方领导人会心微笑。中华文化是非常文明的、进步的、先进的2023年6月,在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将自己多年来对中华文明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的深邃思考娓娓道来:我们的文化在这里啊,是非常文明的、进步的、先进的。
翻开书页,5000多年中华文明滋养出的天下情怀,在新时代闪耀更加夺目的光彩。人们记忆犹新,如果没有他的保护支持,三坊七巷早已不在了。
将来传下去,还要传五千年,还不止五千年。总书记亦常常引用屈原名句,以溯民族精神之源流、辟与时俱进之路径。千年古琴奏响《高山流水》,中法两国元首一起欣赏。登上天下第一雄关,总书记寄望殷殷: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在学校主楼参观展览时,总书记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2023年4月7日,广东广州松园白云厅。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喻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视为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自己的宝贝还得自己识宝,自己不要轻慢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之前,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指示有关方面,一定要让航天员在太空吃上粽子,过一个有特殊意义的端午节。
总书记多次提及屈原,用屈原精神为生民塑心,为实践立行。2021年3月24日,当总书记的身影出现在福建福州三坊七巷,这里沸腾了起来。
悠久的文明传承,自此不再仅仅是史书中泛黄的记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多年文明,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跨越时空,璀璨的文明之光照亮民族的复兴之路。历史定格下这两个意味深长的瞬间。今日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池春水被彻底激活。
高山流水,千年古琴奏的是千年绝唱,高山流水盼知音,是古代一个很优美的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中国领导人信手拈来的介绍,给远道而来的外国领导人留下深刻印象。2023年4月7日,中法两国元首在广东广州松园白云厅欣赏古琴演奏。
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文明传承、时代进步和世界发展的大视野中进行观照,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课题,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关城,登上城楼察看关城整体面貌,听取河西走廊长城、关隘历史文化情况介绍。
独树一帜的敦煌文化让总书记感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他注意到苗族传统服饰上何其精彩的一针一线,大赞苗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这是总书记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时,有感而发的一句话。
人们怎么想问题,都跟五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基因血脉有关。他花钱买下非遗传承人手工制作的中药香包,笑着说我也要捧捧场山河为证,总书记身体力行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守正创新之道。
在敦煌研究院同专家学者座谈时,他语重心长: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岁至端午,又念屈原。
2021年7月10日,夕阳映照下的福建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他说:我们现在是距离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最近的一个时代。
擘画民族复兴的伟业宏图,习近平总书记思虑深远: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半年之后,故居修缮工程悄然动工。
重视传统节日、了解历史典故、熟悉诗词歌赋,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始终做中华文化的热烈拥护者、忠实学习者。一个多月后,指引中国文艺前进方向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
上世纪80年代如火如荼的城市开发建设中,坐落于三坊七巷北隅的林觉民冰心故居即将一拆了之。我们文化不断流,再传承,留下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
到访九曲溪畔的朱熹园,总书记感慨于一路见闻,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川眉山三苏祠,因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传奇氤氲着深厚的文化气息。从拆到修,一字之差,天壤之别。